历史上5大军事奇才:个个战功卓著,却因犯同一个错误,惨遭灭门

时间:2025-02-23 04:30:34 来源:Coral Malory网
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历史欲饮琵琶马上催 。军事醉卧沙场君莫笑  ,奇才却因古来征战几人回?”有人说 ,个个个错身为军人 ,战功卓著遭灭最好的犯同归宿 ,便是误惨马革裹尸、战死沙场 !历史古来名将如云 ,军事可他们中的奇才却因很多人 ,在战场杀敌无数 ,个个个错最终却因某些不为外人知的战功卓著遭灭原因,惨死在自己人手里。犯同这世上,误惨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历史战场,叫“官场”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五位举世名将 ,就因不懂政治、犯了皇帝的忌讳  ,结果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了杀身之祸。一  、西汉“兵仙”韩信韩信 ,是西汉的开国名将,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。少年时期的他,穷困潦倒,也没有参加过什么知名的战役 ,却能凭借对战争的独到见识,赢得谋士萧何的青睐 。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 ,刘邦才登坛拜将 ,将韩信从一个管仓库的小吏,一跃提拔为军中二把手。为了报答刘邦的“知遇之恩” ,韩信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 ,就出陈仓 、定三秦、灭魏、擒赵 、破代 、降燕、伐齐  ,直至垓下全歼楚军 。他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,为后世留下了“明修栈道、暗渡陈仓 、背水一战 、十面埋伏 、四面楚歌”等经典战术典故,被网友们戏称为“人形成语制造机”。从当时楚汉争霸的整个态势来看,韩信归汉则汉胜 ,归楚则楚胜,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楚汉的整个战局 ,乃至天下大势,难怪后人会称他为“兵仙”。然而,这样一位大功臣 ,却在公元前196年 ,以“谋反”的罪名,被吕后诛灭三族 、诱杀于长乐宫 ,终年35岁 。“春,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,夷三族。”——《史记》韩信虽然打仗厉害,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——没有政治头脑,屡屡得罪了刘邦却不自知 。第一 、越级请封赵王  ,与刘邦结下了梁子。公元前204年  ,刘邦派韩信和张耳前去攻打赵国。韩信以一招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 ,指挥汉军前后夹击  ,轻而易举灭了赵国 ,俘虏了赵王歇 。打了胜仗,韩信赶紧向领导汇报战果,顺便提个“小”要求——请封好搭档张耳为赵王。当时,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 ,接到韩信的捷报 ,刘邦的心情 ,怎么说呢 ?既怒又喜 。喜的是,汉军总算以少胜多,打了大胜仗,怒的是 ,你韩信算老几,封王这么大的事,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?但生气归生气,刘邦想了想自己的处境 ,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要求 ,立张耳为赵王。“乃遣使报汉 ,因请立张耳为赵王 ,以镇抚其国。汉王许之,乃立张耳为赵王 。”---《史记》韩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,但他和刘邦的梁子,就此算是结下了。第二 、私自撕毁齐、汉盟约,害死郦食其 。灭掉魏国 、赵国、燕国后,韩信又奉命继续东进,准备进攻齐国  。公元前 203 年 ,当韩信带领大军到达齐国边境后 ,才得知 ,刘邦已派遣亲信郦食其 ,出使齐国 ,并成功说服了齐国归附。韩信本想引兵而去 ,可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蒯通 ,却建议韩信继续武力攻打齐国 ,否则会让人觉得 ,他堂堂一个将军还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大。韩信觉得这话有理,便单方面撕毁了齐 、汉之间的盟约 ,一直带兵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下 。齐王把一腔怒火全发泄到郦食其身上 ,下令将其烹杀 。韩信攻下齐国后,又立即给刘邦写了一封信 ,先是汇报战果,然后开始诉苦 ,说自己人微言轻  ,镇不住齐国人,最后才说出心里话 :“大王不如封我为假齐王?我好为您分忧 !”刘邦看到信后 ,肺都要气炸了 :你违令攻齐 ,害死郦食其不说!还好意思邀功请赏 ? !张良 、萧何见状 ,赶紧劝汉王以大局为重,毕竟眼下能救汉王出荥阳的,也只有韩信了 。于是,韩信就接到了一封“热情洋溢”的回信 :大丈夫 ,做什么假齐王 ? !要做就做真齐王 !之后  ,刘邦对韩信的不满更大了  。第三、趁人之危,向刘邦逼要封地。公元前 202 年,刘邦与韩信 、彭越、英布等约定 ,各路兵马四路出击围攻项羽 ,可等刘邦到达固陵,韩信 、彭越却爽约了  ,不出意外,刘邦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 。退军途中 ,刘邦与张良分析战败的原因 ,张良说 :“现在韩信、彭越只有王号 ,而没有实际的封地 ,所以他们打起仗来,并不尽力,如果大王能将封地分给他们,楚军必败 。”刘邦依张良所言,将陈以东直到渤海的大片领土,封给了齐王韩信 ,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,封给了彭越。二人得到好处后 ,果然出军,将项羽围攻至垓下 ,一举击溃。在韩信看来 ,我为你建功立业 ,你分我土地、立我为王  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;可对刘邦来说,韩信的这些做法  ,就是要挟 ,就是贪心不足 、富有野心的表现 。即便韩信没想过要谋反,刘邦坐拥天下之后 ,又怎能允许这样一位能力超强的异姓王存在呢 ?二 、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飞 ,是南宋中兴的四大名将之一 ,与其他人相比 ,他不贪财 、不贪色、不揽权 、爱民如子、攻无不克,连金人提起岳飞 ,都忍不住感慨  :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 !然而 ,这样一位让金人闻风丧胆的举世名将,却在公元1142年除夕,被宋高宗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赐死,终年39岁。岳飞死后 ,他的妻子被流放,儿子岳云被斩首,女儿银瓶跳井自尽,家产被没收,其余家人全被充军流放 。岳飞被捕入狱后,大理寺官员何铸,曾向秦桧求情 ,说岳飞实在无辜,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呢 ?秦桧讲了一句话 :“此上意耳 。”秦桧所做的一切  ,只是在迎合皇帝的意思。岳飞到底哪里得罪了宋高宗了呢 ?第一 、岳飞插手皇嗣的事 。1137 年秋,岳飞基于长远考虑,建议宋高宗赵构应尽早立储。这一年,赵构虽然年仅30岁,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赵旉,却在苗刘兵变时受惊夭折了。更难为情的是 ,赵构在惊吓之后 ,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 。岳飞的这个提议虽然有利于朝政,却深深刺痛了赵构,他当即严词警告岳飞:“卿言虽忠 ,然握重兵于外 ,此事非卿所当预也。”爱卿既然手握重兵、领兵在外 ,立储这件事,你就不要操心了 。本来  ,在苗刘兵变之后 ,赵构就对武将产生了怀疑 ,这件事发生之后 ,赵构对岳飞更为忌惮了 。第二、岳飞心直口快,被奸臣利用诬陷 。岳飞32岁时,因打仗勇猛,被提拔为清远军节度使 ,岳飞大喜过望,遂与部下吹牛说  :“在我朝武将中,30岁就能当上节度使的 ,也就我和太祖皇帝了。”岳飞心直口快 ,本来是一句玩笑话,谁知却传到了秦桧耳朵里 ,秦桧借此向宋高宗诬告岳飞谋反 ,宋高宗大为震怒,于是下令将岳飞及部下张宪抓捕入狱。岳飞入狱后,朝中正直大臣纷纷上疏为岳飞求情 ,可宋高宗不仅不准,反而将求情的官员杀的杀 、流放的流放。已赋闲在家的大将韩世忠,不计个人安危 ,前去质问秦桧 :岳飞究竟犯了何罪 ?没想到 ,秦桧竟大言不惭地说:“其事体莫须有” 。韩世忠顿时气得满脸通红 ,大骂道:“相公!‘莫须有’三字,何以服天下?!”归根到底 ,岳飞的存在,让宋高宗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 ,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坐得安稳点,他只能杀了岳飞。三、明朝开国名将蓝玉蓝玉,是洪武朝著名的开国元勋 ,继徐达 、常遇春之后 ,他西征 、南征 、北伐,不仅帮朱元璋坐稳了江山 、平定了外族叛乱 ,还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,让元朝再无机会卷土重来  ,《明史》为此称赞他:“临敌勇敢,所向皆捷” 。然而,在公元1393年 ,蓝玉却突然被人指控“谋反”  ,朱元璋震怒之下 ,将蓝玉剥皮实草、满门抄斩。蓝玉虽然手握免死铁券,却因“不懂收敛”,害了自己和家人的命 。第一 、主动索要官职 。1392年 ,蓝玉西征得胜归来,朱元璋希望他能用心辅佐太子朱标 ,于是封蓝玉为从一品太子太傅 。可蓝玉竟然嫌官小,他想让朱元璋封他为正一品太师 ,这可是明代文臣至高无上的荣耀啊!朱元璋满心不快 ,因为在此之前 ,蓝玉已经仗着军功抢占民田 、蓄养门客 、凌辱蒙古王妃,惹了一屁股官司 。本就对蓝玉不满的朱元璋,此时对蓝玉的贪婪和得寸进尺,更是厌恶到了极致。第二、在军队里培植自己的亲信。一天 ,朱元璋召蓝玉前来问话 ,蓝玉来是来了,可身边跟了几名将士 ,朱元璋嘴上没说什么,但心里很不高兴 :怎么着  ,面圣还带着护卫队啊 ?朱元璋朝他们摆摆手,示意他们退下,谁知,这些人竟岿然不动 ,纷纷看向蓝玉 。直到蓝玉点头,这几个将士才退出殿外。在历任皇帝眼中,军队都是属于自己的 ,任何人不得染指。可蓝玉却将其训练成了自己的“私产” 。蓝玉之死,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谋反,而是朱元璋认为蓝玉的存在 ,对皇权已经构成了威胁  。四、明朝抗金名将袁崇焕袁崇焕,曾被崇祯视为“大明的擎天柱石”,自他驻守宁远以来 ,先后取得了“宁远大捷”、重伤了努尔哈赤 ,而后又击退了后金继任大汗皇太极 ,取得了“宁锦大捷” 。短短五年之间,袁崇焕就以区区一己之力  ,扭转了自萨尔浒之战后的明金战局 !可到公元1630年 ,年仅46岁的袁崇焕 ,就因“叛国”、“谋反”等罪名,被崇祯凌迟处死 ,他的家人也被抄家流放。明朝灭亡后 ,清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,人们这才知道,袁崇焕生前并没有降清 ,也没有任何谋反的举动 。那袁崇焕的被杀,是因为什么呢 ?第一 、越过皇帝、擅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 。1629年6月 ,袁崇焕登上皮岛 ,与守将毛文龙一番交谈后 ,做出错误判断 :毛文龙“孤悬海外、不听号令”,势必会扰乱自己的“五年平辽大业”。于是 ,袁崇焕仗着御赐的尚方宝剑,不先向皇帝请示,就杀掉了毛文龙,致使清军再无后顾之忧。第二、己巳之变  ,屡犯忌讳 。毛文龙死后三个月,皇太极率八旗铁骑,绕过山海关 ,直奔大明京城而去。崇祯大为恐慌,急调袁崇焕于蓟州、顺义 、三河一线  ,阻击皇太极,可袁崇焕为了发挥明军“凭坚城,用大炮”的作战优势,竟不顾军令 ,眼睁睁地看着八旗铁骑沿途烧杀抢掠、逼近北京城。一时间 ,京中流言四起,都说 ,皇太极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。到了北京城下,袁崇焕又向崇祯请求 ,带兵进城整顿。自古 ,边防部队未经皇上允许,不得入京 ,否则视同谋反 。可眼下,袁崇焕不仅带兵擅自入京 ,还想进城修整  ,他想干什么 ?是真的迎敌还是要造反?一颗怀疑的种子在崇祯心里种下,袁崇焕的悲剧也就此注定  。虽然之后他一次次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 ,先后取得了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 ,但前方等待他的,不是封赏 ,而是死亡。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多疑 ,也死于自己的“无知”。五 、清朝名将年羹尧年羹尧 ,是大清康熙  、雍正两朝重臣,他不仅学贯古今,而且打仗也很厉害  ,他为雍正坐稳帝位 、稳固西北边疆 ,立下了“汗马功劳”。因此,雍正对他极为信任、封无可封,一度想将二人打造成“千古君臣的表率”。可仅仅一年后 ,年仅46岁的年羹尧,就被赐自尽,他的长子年富也被斩首,其余10个儿子均被流放  。曾经风光无限的年羹尧 ,究竟做了什么事 ,以致于雍正态度大变、要将他一天连降十八级 、又痛下杀手呢?第一、逾制享受王公大臣的跪拜  。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后,按照规定 ,需要回京向皇帝汇报一下工作 。出于对年羹尧的嘉奖,雍正破例提高了年羹尧的接待规格,他入京时 ,不仅“沿途垫道叠桥 ,铺面俱令关闭"  ,亲王贵戚要出城到郊外去迎接,而且像陕西巡抚范时捷、直隶巡抚李维钧等一方大员还要跪地迎送  。如果年羹尧识时务的话 ,面对这样超规格的接待  ,他应该拒辞不受,可年羹尧不仅坦然受之 ,而且态度极为傲慢 ,看着前来跪接自己的王公大臣 ,他安坐马上,只是微微点头,作为回应 。更离谱的是,年羹尧跟皇帝说话时,“御前箕坐,无人臣礼” ,年大将军的坐姿跟敞开的簸箕似的 ,没有一点身为人臣的端庄样子。大臣们看不下去 ,纷纷弹劾年羹尧,可年羹尧呢 ?不仅不将弹劾放在心里 ,反而变本加厉,将手伸进了朝堂,开始在六部安插亲信、培植自己的势力。第二 、公然僭越、代行皇帝职权 。年羹尧常年镇守边疆 ,又各种大权在手,在身边众人的吹捧下 ,便真把自己当成了“土皇帝” 。年羹尧将自己吃饭称为“排宴或进膳”,将宠幸妻妾称为“翻牌子”,将自己发布的公文称为“令谕”,他在西安的府邸,到处描金画龙,儿子们各个身穿团龙补服,就连亲近的仆人也身着蟒袍 ,招摇过市。有一次,年羹尧自掏腰包刻印了一本唐代典籍《陆宣公奏议》,雍正满怀期待要为此书做序 ,谁知年羹尧竟以“不敢上烦圣心”为由 ,私自代皇帝执笔 ,并颁行了天下 !是可忍 ,孰不可忍 !这之后,雍正就开始找年羹尧的各种麻烦,写错字,要罚!说错话,也要罚!一只白虎无意闯进年羹尧家,更要罚 !最终,年羹尧被定下92条罪名 ,其中有十几条都是“谋逆”的大罪 。年羹尧究竟有没有谋反 ?雍正心中最清楚不过 ,要不然他也不会对年羹尧“手下留情”,留下他几个幼子的性命 。年羹尧虽有冤屈,可他的死,并不无辜。总结:自古,图功易,成功难;成功易 ,守功难;守功易 ,全功难。历史上名将如云 ,可善始善终者,却寥寥无几。韩信 、岳飞、蓝玉、袁崇焕、年羹尧,都是万里挑一 、不世出的名将 ,他们在战场上杀伐决断 、威名赫赫,却因“缺少政治头脑” ,低估了皇权的血腥、人心的险恶,以致祸及家人、早早丧命。正因为此 ,王翦 、李靖 、郭子仪的“急流勇退、明哲保身”,才显得尤为可贵吧? !
相关内容